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圍棋資訊及轉帖

何雲波:論圍棋學的建構

discuss pic 2020-03-14 05:35:39

名家圍棋文化講座之一 何雲波:論圍棋學的建構

2020年03月14日 15:59 新浪體育綜合
何云波教授 何雲波教授

  文章來源: 圍棋報與你同行

  「圍棋文化暖心公益行」系列活動 名家圍棋文化講座之一

  何雲波:論圍棋學的建構

  何雲波,男,生於1963年。現任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圍棋文化研究院院長。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主持國家十三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及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世界圍棋通史》。圍棋文化著述有:《圍棋與中國文化》《弈境:圍棋與中國文藝精神》《棋行天下》《黑白之旅》《圍棋與東方管理智慧》(合著)《圖說中國圍棋史》(合著)《圍棋文化演講錄》《中國圍棋文化史》《中國圍棋思想史》《棋經弈趣》《何雲波圍棋文集》(四卷)等。主編《圍棋文化教程》《中國歷代圍棋棋論選》。

  圍棋,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稱為弈,可以說是棋之鼻祖,圍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先秦典籍《世本》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晉張華在《博物誌》中繼承並發展了這種說法:「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

  196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就採納了上面圖中說明的說法,甚至將其確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

  自圍棋產生以來,留下了豐富的理論遺產,有待我們去探索、發掘。近年來,中國圍棋在競技領域取得突出的成績,圍棋文化研究也日益興盛。但相對來說,對圍棋具體的領域的研究較多,對規律性的基礎理論的研究則不足。以「圍棋學」而論,10多年前,就有棋界中人呼籲要建立「圍棋學」,但一直停留在倡議階段,少有人去做深入系統的研究。特別是當圍棋日益進入大中小學教育體制,不少高等學校也開設了圍棋專業,圍棋日益有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但做為建立一個學科基礎理論的「圍棋學」卻處於空白狀態。當其他學科如「文藝學」、「法學」、「倫理學」等都有了非常完備的學科基礎理論體系,「圍棋學」的缺位,不能不說是棋界的一個巨大的遺憾。

  當前圍棋的發展可以說處在一個最好的歷史時期。圍棋競技的繁榮,圍棋文化研究的興盛,圍棋產業的勃興,特別是圍棋逐漸進入教育體制,都為「圍棋學」的創立,提供了很好的歷史機遇。時代呼喚著「圍棋學」,圍棋的實踐,也需要系統的理論總結。本文探討「圍棋學」研究的內容、方法、價值意義,試圖為「圍棋學」的建構,提供一個基本的理論框架。

  何雲波教授的著作

  一、圍棋學研究的內容與思路

  圍棋在古代被列入琴棋書畫四藝之一,在現代回歸為競技,圍棋學自然也就成了體育學下的一個分支。

  圍棋既為「藝」,又為 「技」,如果一定要納入「體育」的範疇之內,作為學科,只能納入運動技術學科之下,作為「運動項目」之一。目前中國大學並沒有獨立的圍棋專業,僅僅是在體育運動訓練或民族傳統體育下面設圍棋方向,或者掛靠在其它專業名下,如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圍棋學院,在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下設圍棋管理與教育方向。作為「學科」的圍棋學的歸屬,尚非當務之急。但隨著圍棋的普及、推廣、繁榮,圍棋日益進入教育體制,對「圍棋學」的研究,又為圍棋研究與圍棋教育所急需。

  那麼,「圍棋學」的研究領域包括哪些方面呢?廣義的圍棋學可分為圍棋史、圍棋批評、圍棋理論三個方面。圍棋史是對圍棋產生與發展演變過程的研究,圍棋批評是對棋手、棋局、棋譜等的具體的研究,圍棋理論則偏重於研究圍棋的普遍規律。狹義的圍棋學則近似於文學理論,是對圍棋的發生和一般規律的系統的理論研究。

  「圍棋學」究竟包括哪些研究領域,因無現存的成熟的體系,可以見仁見智。

  當然,「圍棋學」究竟包括哪些研究領域,因無現存的成熟的體系,可以見仁見智。韓國明知大學鄭壽鉉教授的《圍棋學概論》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總論」包括四章:圍棋的理解,圍棋與人類生活,圍棋的歷史,圍棋與人類心理。第二部分「圍棋文化論」包括五章:圍棋觀與圍棋哲學,圍棋文化論,圍棋語言論,圍棋文學,大眾傳媒與圍棋。第三部分「圍棋技術論」包括兩章:圍棋的原理和理論,棋手的種類和特性。第四部分「圍棋實用論」包括四章:圍棋界的結構和經營,圍棋教育論,圍棋營銷學,圍棋的教訓學。

  《圍棋學概論》在「總論」中闡述什麼是圍棋,圍棋的歷史,圍棋與人類生活、心理的關係,接著以圍棋文化論、圍棋技術論兩大部分闡述圍棋的文化與競技內涵,最後討論圍棋的功用。應該說總體上思路較為清晰,自成體系。問題是每個部分所包括的章節內容,似還有頗多可商榷之處。如「圍棋文化論」包含圍棋哲學、語言、文學及其與大眾傳媒的關係,但又專辟一章「圍棋文化論」,它們與哲學、文學不構成同一層面的並列關係。對「圍棋技術」和「圍棋實用」的闡發,也不夠周全。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成立圍棋學院,在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下設圍棋方向,2016年開始招收本科生。為解決圍棋專業教學急需,筆者主持了大學圍棋專業系列教材的編撰。教材暫定六本《圍棋學概論》、《世界圍棋簡史》《圍棋產業學》《圍棋教育學》《大學圍棋初級教程》《大學圍棋高級教程》。《圍棋學概論》試圖建構圍棋學的一套理論體系。包括上、下兩大篇。上篇為「原理篇」,下篇為「形態篇」。「原理篇」包括圍棋本質論、圍棋系統論、圍棋思維論、圍棋價值論。「形態篇」包括棋局、棋手、觀者與棋評三部分,它們構成了「圍棋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何雲波教授在發言

  「原理篇」要解決的是圍棋的發生,圍棋的名與實、體與用,圍棋思維的特點,圍棋與其他知識體系的關係等一系列理論問題。如「圍棋本質論」首先需要回答的是「什麼是圍棋」。圍棋作為一種盤上競技遊戲,以圍地為目的,是對人與自然中的生存爭鬥的模擬。我們經常說圍棋是競技,是遊戲,是藝術,是文化,用中國傳統棋論的概念,則為技、戲、藝、道。「技」、「戲」、「藝」是圍棋存在的方式,「道」則構成了圍棋存在的終極依據。

  何雲波教授講學場面非常熱鬧

  「圍棋系統論」則將圍棋當作一種文化形態,放在人類文化的大系統中進行考察。人們一般把文化分成三個方面: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圍棋而論,弈地、弈具構成了棋的物質文化形態。弈製作為遊戲的規則、制度,構成了棋的制度文化形態。而從精神層面來說,既包括圍棋棋藝的內部構成:棋技、棋理、棋道,也與棋手的思維、精神、品格、趣味相通。

  另一方面,如果把人類的知識比作一棵大樹,在這棵「知識樹」上,會生出很多枝杈,然後有了不同的學科,而它們之間,又同根同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以圍棋為例,它與其他棋戲,如軍棋、象棋、跳棋、五子棋等,都是盤上遊戲,但它們又有分兵種遊戲與不分兵種遊戲之別。它們都是對人類生存競爭的模擬,不同的是,各自的棋具和遊戲規則,賦予了它們不同的玩法。而圍棋在中國古代,又被納入琴棋書畫四藝,它與其他藝術,既相聯繫,又有區別。與此同時,圍棋與哲學、心理學、宗教、文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如數理,互為相通。這使圍棋既擁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又是可實證的、分析的。圍棋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印證了圍棋的科學性,它與圍棋的人文性相輔相成,共同建構了圍棋的豐富複雜的意義。

  「圍棋思維論」探討圍棋思維的特點。圍棋思維被看作是形象思維與抽像思維的結合,數理思維與模糊、直覺思維的融匯。在對局中,棋手計算的變化都是以一個個的「圖形」呈現在腦海中,而後在各種「圖」中做出選擇,選擇的過程就是一個分析、判斷的過程,又與抽像思維相關。另外,圍棋的「算」,是一種數理思維,追求精確、確定,另一方面,下棋又需要直覺,所謂「感覺的一手」,每一手的大小很多時候無法做精確判斷,它體現為一種模糊、直覺思維。

  以圍棋思維與中國文化的關係而論,中國文化傳統,在思維上一直被認為更多地體現為整體思維、系統思維、直覺思維等等,而缺乏數理、邏輯思維。而圍棋在很多方面其實恰恰體現為數理思維。中國古代棋論,就是玄象思維與數理思維的融合。玄象即把棋玄妙化,納入形而上之道。數理則強調計算,強調分析、推理、判斷。它也構成了中國古代棋論「道」與「術」的兩套話語。1只不過中國文化傳統重道輕技,棋所體現的數理思維的傳統,其「術」的話語,始終處在被輕視、貶抑的狀態。正像孟子把棋當作「小數」,但最終要被納入「大衍之數」,納入「道」,棋才具有生存的合法性。

  「圍棋價值論」是對圍棋的功用的總結。圍棋的「體」與「用」決定了它既有本體論意義上的價值,所謂無用之「用」;也有現實的功用,如娛樂功能、教化功能及附屬的文化與產業價值。以圍棋教育而論,如何發掘圍棋的多方面的功能,也就成了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圍棋中來的重要一環。

  「圍棋學」既揭示圍棋之一般規律,也關注圍棋的具體「形態」。下篇「形態篇」即從棋局、棋手、觀者與讀者入手,具體討論棋局的創造與欣賞的過程。以棋局而論,一棋局的構成,中國古代分起手式與殘局兩大部分,現代則將之分成佈局、中盤、官子三個階段。如果說語言學構建了關於語言從詞法、句法到語法的一套完整的體系,圍棋被稱為「手談」,棋局作為一套話語系統,應該也是有規律可循的。能否借用語言學的體系,來探索棋子組合成棋局的規律,便成為圍棋學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

  1參見何雲波《弈境:圍棋與中國文藝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何雲波教授在下聯棋

  以詞法論,圍棋的一整套術語,如打、提、長、飛、尖、沖、托、渡、扳、虎、跨、點等等,其實就相當於一個一個的「詞」。單個的棋子如同一個個的「字」,單獨放在棋盤上可能沒有意義,兩個字組成「詞」,意義便生成了(當然單個的字也可能成「詞」)。棋局亦然,兩個子組成的「飛」,或「立」、「尖」等,其意義是不一樣的。而同樣是「飛」,不同的場合,其適用性也不一樣,有時恰到好處,有時則可能用「詞」不當。

  多個「詞」的組合便成「句」。「句法」大致相當於圍棋的基本戰術手段,如定式、死活、對殺、手筋等。就像一個局部的定型(定式),相當於一個完整的句子。局部定型要跟全局配合,就像句子要放在上下文中,才能確定其意義與功用。

  圍棋的「語法」則相當於圍棋戰略與棋理。棋之理決定了棋子組合的規律與行棋的方向。有悖棋理,則可能出現「語法」錯誤。

  其實,棋盤上也有空城計

  當然,現實中的言語構成的「對話」,更多地是為了溝通與交流,「爭辯」只是其中一部分。圍棋的「手談」、「對話」則基本上體現為下棋者的「對立」、「交鋒」,在不斷的衝突,限制與反限制中達成某種妥協。這構成了圍棋「對話」的特殊性。

  如同作品出自作者,棋局也是由棋手創造出來的。棋手的棋力、棋風、個性,往往決定了棋局的差異。千古無同局,既是圍棋本身的複雜性使然,也與棋手的個體差異有關。以棋風而論,如果說棋理是人人需要遵循的行棋的普遍規律,棋風則代表了不同個性的棋手對棋理的不同的理解與選擇。比如面對實地與外勢、打入與侵消,不同棋風的棋手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另外,如果說文藝作品多是單個的作者創作的結果,棋局卻是由對立的雙方共同完成的。對弈方式(如單人對局,雙人或多人聯棋,接力賽等)、對弈心理,也往往會影響到棋局的進程。在圍棋學研究中,對作為作者的棋手的研究,也就非常重要了。

  華以剛八段和徐瑩五段搭檔講棋深受棋迷喜愛

  棋局在進行過程中,可能還會有講棋者、聽棋者或觀棋者。一局棋終,棋局成為棋譜,也會有評棋者,打譜者。接受美學強調,作品意義的最後完成,是在讀者的閱讀過程中。同樣,棋局意義的完成,也是在評棋者、觀棋者、讀譜者的欣賞、閱讀、批評的過程中。因而,對現場講棋、文字棋評及棋迷觀棋、欣賞棋譜的研究,挖掘棋局意義的生成過程,棋局與作者、讀者的關係,也就成了圍棋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而這方面,恰恰是以往的圍棋研究,最薄弱,最需要加強的。

  人機大戰一度使圍棋變成大眾關注的項目

  二、圍棋學研究的方法

  圍棋學研究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探尋圍棋的原理、規律。圍棋學研究,在方法中,有幾點值得重視:

  第一,文化研究與科學研究方法的結合

  在文學研究中,有文學的外部研究與內部研究之分,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批評與形式批評。一個注重意義的發掘,其對象與人、社會、歷史的關聯,但相對來說有較多的主觀色彩;一個注重從內部去揭示其規律,更強調客觀性。圍棋研究亦然。圍棋首先是一種文化。在中國古代,「文」代表人文、精神修養、美德善行;「化」,即變易、化育。「文」、「化」合用,即指以文教化。《易·賁卦》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教化,構成了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的本質。

  圍棋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擔負起教化的功能。所謂到「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晉張華《博物誌》),強調的就是圍棋的教化功能。中國古代把圍棋列為「六藝」的教育內容之一,以此培養品格、端正禮儀、訓練思維、修身養性。中國古人也常常把圍棋當作是一種宇宙之象、人生之道。所謂「棋法陰陽,道為經緯」,「圍奩象天,方局法地」,一陰一陽之謂道,圍棋被賦予許多玄妙的意義。

  文化研究注重對圍棋的意義的發掘。但另一方面,圍棋之為「數」,其「數」之「理」又是可作客觀分析、描述的。正像前面我們把圍棋當做一套語言系統,就使我們又可能超越直觀判斷,去做系統的描述。劉知青教授曾在《口述史:我的圍棋往事》的訪談中談到:語言學可以對一個文本中每個詞使用的頻率去做統計,那麼圍棋也可以做類似的分詞的研究。通過職業選手上萬個棋譜來做的統計分析,比如落點,按照出現的概率,排一個序,這樣可發現某些具有規律性的東西。

  劉知青教授

  圍棋可借用統計學來做分析。而計算機人工智能的研究,為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圍棋提供了可能。程序語言和自然語言都有詞法、語法、語意等,兩者之間,就有諸多可比之處。而像圍棋的最優解,李喆七段在七路盤上做的最優解的研究,就是試圖對圍棋的最佳下法做終極性研究的一種努力。而借助計算機,做出數學證明的希望將極大增加。科學將為圍棋研究,插上翅膀,在很多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何雲波教授領獎

  第二,知識考古學與比較研究法的運用。

  福柯的知識學強調,任何事物的意義,都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並不存在終極的本質。圍棋亦然,其意義,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正像圍棋之為戲,為藝、為道,都是不斷被賦予的意義。而所謂圍棋的「本質」,其實也是不斷生成的。

  圍棋產生時,不過是一個簡單的遊戲,它有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棋盤的道數也越來越多。在這過程中,弈棋的規則也逐漸建立起來。在這過程中,圍棋也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意義。如孔子以圍棋為休閒娛樂的消遣之物,他在《論語·陽貨》中說:「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孟子以圍棋為「小數」。班固則將它與天地之象、帝王之治聯繫在一起。而各種圍棋賦論以兵言棋。魏晉之世,則把圍棋當做「手談」、「坐隱」、「忘憂」、「爛柯」,賦予圍棋以各種精神的、審美的意義……圍棋的意義也就變得越來越豐富。當然,圍棋意義的生成,又與中國傳統的知識生成機制有關。

  中國圍棋與其它棋戲如中國象棋,與文學、藝術、哲學、倫理、信仰等,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們都是中國文化之樹上結出的果實。而中國圍棋理論話語,不僅與象棋、其它各種棋類理論話語相通,而且與琴、書、畫、詩、文理論,與中國整個的思想,都是共用一套話語,言說不同的對象,這決定了它們之間話語的相通,當然也有其各自的獨特性。

  中國文學藝術理論,由於它們指涉的對象分別是詩文和琴棋書畫,研究對象的差異,便構成了各自的一套概念體系。而它們同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很多話語又是相通的,如道、氣、形、象、意、陰陽、機、玄、妙、神、仁義、動靜、虛實、奇正、理數、心數、象數、體用……問題是,同一範疇,在不同的藝術門類,其具體內容又是有差異的。就像中國藝術中的「虛實」之「虛」,在畫論中可能是指「空白」,在樂論中可能是「此時無聲」,在棋論中是「空虛」,「虛勢」甚至就是一種空間的存在,在詩論中是「意在言外」,但它們又都與中國哲學的「無」有著親緣關係。這就需要我們引入比較研究的方法,對圍棋與其它棋戲、藝術、學科的關係進行系統的梳理。在比較中,彰顯圍棋的特點。

  何雲波教授和中國圍棋協會主席林建超在一起「談經論道」

  第三、本體研究與接受研究的互動。

  圍棋學研究,既需要從棋手、棋局棋譜入手,做本體研究。又需要從觀者出發,作接受研究。對圍棋的本體研究,從古到今,都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對棋手的心理、風格、個性如何影響到棋局的研究,對古今棋局的深入研究,則有待進一步加強。而對觀棋者的研究,對棋評的研究,更顯得薄弱。事實上,看棋、評棋,構成了圍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觀棋與弈棋,其立場也是不一樣的。蘇軾《觀棋》詩曰「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寫出的是一種典型的觀棋的心態。觀棋詩為很多中國文人所好,又透露了其人生價值取向。至於對棋局的欣賞,棋譜的評析,文學欣賞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之說,圍棋棋譜的評說,也常常見仁見智。觀棋者的棋力、趣味,也影響到圍棋的意義生成。將圍棋的本體研究與接受研究結合起來,也就有了必然性。

  何雲波教授在上課

  總之,圍棋學研究,無論在內容還是在方法上,如何建立自己的一套體系,都需要我們去做全面系統、深入細緻的研究。

  三、圍棋學研究的意義

  何雲波教授首屆中韓圍棋啟蒙教育出席論壇

  圍棋學的建構,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可以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建構圍棋學,是構建完整的圍棋理論體系的需要,有利於進一步推進圍棋的研究。

  關於圍棋的研究,過去儘管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常常不成體系。圍棋學,目的就是為了通過一系列基礎理論的研究,建構圍棋的一整套知識體系。正像我們把棋局分成定式、官子、死活等等,但為什麼這麼分,很少有人去探究。何雲波主編的《圍棋文化教程》,作為大學圍棋文化素質課程教材,探索如何將圍棋技術與文化高度融合起來。在棋局部分,抽出三個核心概念:氣、地、形,它們分別解決的是三個問題:棋子在棋盤上如何活著,如何高效合理地圍地,如何下出漂亮的棋來。棋如人生,它也代表了人生的三個階段:棋子如何生存,如何活得更好,如何才能活出品味來。定式、官子、死活等與氣、地、形的分類,代表的是對圍棋知識體系的不同理解。

  同樣,無論是對圍棋的本質、思維、功用的研究,還是把圍棋放在人類知識的大系統中,討論圍棋與其它棋戲、學科的關係,及其對棋局、棋手、欣賞的系統研究,都是為了建構圍棋自己的一套知識系統。它對圍棋一系列具體問題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其次,圍棋學的建構,也是當代社會圍棋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圍棋在當代世界獲得廣泛的傳播,圍棋產業與教育的發展,也需要加強圍棋的理論研究。

  2010 年 3 月 24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2011 年 5 月 16 日,國家體育總局制定並印發《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2014年,國務院又下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到 2025 年,基本建立佈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體育產業規模超過5萬億元。」提出「鼓勵大型體育賽事充分進行市場開發……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優秀體育俱樂部、示範場館和品牌賽事。」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人民對於提高生活品質的消費需求就必然會不斷上升。圍棋產業也面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與此同時,圍棋也迎來了一個絕好的發展機遇,圍棋教育發展迅速。2001年,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就聯合下發了三棋進課堂的文件,在一些地區,棋類教育已經成為學校的校本課程。各地出現了許多圍棋培訓機構。就大學而言,不少高校都開了圍棋文化選修課,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圍棋逐漸進入大學教育體制。2016年,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和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印發《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運動訓練、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招生管理辦法》,圍棋和國際象棋項目正式被納入運動訓練、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招生。而韓國明知大學,1997年就設立了圍棋系。2016年,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也成立了中國首家圍棋學院。圍棋產業與教育的發展,對圍棋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圍棋的一套理論體系,對圍棋產業與教育,都有理論的指導意義,也必將促進圍棋的進一步發展。

  可以說,建立獨立的圍棋學,既是圍棋發展的需要,也是圍棋研究的進一步深化、系統化的必然結果。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通過紮實的研究,使圍棋學能夠真正地構建起來。當然,這就需要棋界、學界的共同努力了。

  (本文為2018年杭州國際棋文化峰會參會論文,獲優秀論文二等獎,原論文載《中國圍棋論叢》第3輯,本篇有較大刪節。《圍棋學概論》書稿正在撰寫中,主編何雲波,參編者陳祖源、胡廷楣、李喆、劉斌。在此一併致謝!)

(責編:樊璐璐)
Powered by XOOPS © 2001-2020 The XOOPS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