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圍棋資訊及轉帖

棋藝高超者,往往也絕頂聰明?

discuss pic 2020-07-04 00:23:49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Readmoo編輯團隊

Readmoo編輯團隊

閱讀最前線編輯群。

文/安德斯.艾瑞克森、羅伯特‧普爾

回憶一下小時候剛開始學習彈鋼琴、丟棒球或繪畫的情景。或者,也許可以想一想稍有進步時的感受──踢足球踢了六個月後開始有了頭緒,或者加入棋社一年後終於可以基本掌握棋賽,或者搞清楚加、減、乘法之後,老師開始教長除法。在這些情境中,朋友或同學有些表現突出,有些落後。

每個人的學習速度總有明顯差異,有些人學樂器很快上手,有些人天生就是運動高手,也有人生來就對數字很在行等等。

這些在學習初期展現的差異,自然會讓人假設差異將持續下去,亦即一開始表現亮眼的人之後也會一帆風順。我們想像這些幸運兒因為與生俱來的天賦而一路順遂、直上顛峰。像這樣順著對初期表現的觀察斷定之後的學習狀況,可說是人之常情。

這個觀念也是錯的。只要檢視從初學者到專家的整個歷程,便會對學習、精進及成為佼佼者所需的付出有截然不同的認識。

西洋棋可說是最貼切的例子。

高超棋藝=智力超群?

一般人多認為,高超的西洋棋棋藝和邏輯縝密及高智商密不可分,書中或電影中某個角色的特質如果是聰明絕頂,往往會被安排坐在棋盤前,運用機智向對手喊出「將軍」;有時這個天才角色甚至會偶然碰見一場進行中的棋賽,向棋盤瞄個一、兩秒,便指出致勝絕招。棋士往往是古怪又聰明的偵探,或是同樣古怪又幾乎同樣聰明的犯罪首腦,兩者並存就更精采了,這樣雙方就可以在棋盤前一較高下,同時言語交鋒。

二○一一年的電影《詭影遊戲》中,福爾摩斯和莫瑞提教授兩人後來乾脆把棋盤擱一旁,直接向對方喊出一步步棋,就像兩名拳擊手用佯攻和刺拳相互攻擊到一方倒地。然而就算情境不同,傳達的訊息卻不變:棋藝高超象徵少數幸運兒與生俱來的絕頂智力。反過來說,想下得一手好棋,就必須有顆金頭腦。

如果觀察剛開始學棋的孩子,確實可以發現智商較高的進步較快。不過,那只是故事的序幕,重點在結局。

多年來有許多研究檢視了智力和棋藝的關係。

這方面的一些早期研究,是由智力測驗之父艾佛列.比奈於一八九○年代進行的,他研究西洋棋棋士主要是想了解下盲棋需要什麼樣的記憶力。比奈為了找出學業方面有困難的學生,發明了智力測驗,這個方法的確成功了,因為智商和學業表現確實息息相關。

不過比奈之後的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智力測驗測量的是會影響各方面成功與否的整體能力,例如音樂和西洋棋,他們因此相信,智力測驗評量的是某種天生的整體智力。然而,有些研究人員不同意,認為智商不應該被視為天生智力,而只代表智力測驗測量的東西,例如罕見字相關知識及後天習得的數學技能。在此不深入探討這個爭論,我個人則認為最好不要把智商和天生智力畫上等號,應該就事論事地將之視為智力測驗測量出來的某種認知因素,可以用來預測某些事,例如學業表現。

一九七○年代起,越來越多研究人員跟隨比奈的腳步,希望了解西洋棋棋士的思考方式,以及如何培養精湛的棋藝,其中最具啟發性的研究,是由三名英國學者於二○○六年進行的。他們決定不研究特級大師,而以一群下棋的學童為對象(原因稍後會說明),從棋社招募了五十七名中小學生。這些小棋士的年齡約在九至十三歲間,之前平均下過四年棋,有些厲害到能在西洋棋巡迴賽中輕鬆擊敗一般成年人,有些則表現得差強人意。這五十七名中小學生中,有四十四位是男童。

這項研究的目的在了解智商是否會影響棋藝高低,又有何影響。

其實不少心理學家之前也研究過這個問題,這三名英國學者發表的結果報告中就提到,這個問題長久以來未有定論,例如某項研究曾發現智商和棋藝有關,視覺空間能力也會影響棋藝,這兩者都不令人意外,因為一般的看法就是下棋需要超出常人的智力,而視覺空間能力似乎也扮演重要角色,畢竟棋士在評估可能的走法時,必須能夠想像棋局和棋子的移動。不過這些研究是以年輕棋士為對象,雖然發現他們的智商確實高於常人,卻無法清楚證明智商和棋士的能力有何關係。

研究顯示:棋藝了得的成年棋士,智商未必比較高

相較之下,針對成人進行的研究多發現,成年棋士的視覺空間能力並未勝過一般不下棋的成人。研究也顯示,棋藝了得的成年棋士──甚至特級大師──和教育程度相當的其他成人比起來,智商未必都比較高。此外,棋藝高超棋士的智商和他的排名也沒有任何關連。總之,這些研究都證明了,在成年人之中,智力較高者未必西洋棋就下得較好。

圍棋的相關研究更出人意料。對弈的兩方分別執黑棋和白棋,輪流將棋子擺放在十九條橫線和十九條縱線組成的棋盤上,目標是將對方的棋子包圍後吃掉,最後占據棋盤較多空間的那一方就贏了。雖然只有一種棋子和一種走法,亦即將棋子擺在縱線和橫線的交叉點上,但圍棋其實比西洋棋更複雜,因為可能發展出來的棋局更多,也遠比西洋棋更難開發出遊戲軟體。

如果你對圍棋的假設還是類似西洋棋,認為能成為大師者必定有過人的智商或超強的視覺空間能力,那就錯了。近期幾項針對圍棋大師的研究都發現,他們的智商普通,甚至低於平均。

兩項以韓國圍棋專家為對象的研究發現,他們的智商平均為九十三,對照組是年齡和性別相當卻不下圍棋的韓國人,而對照組的平均智商為一百。雖然這兩項研究中,圍棋大師的智商與對照組的差異少到可能只是統計學上的問題,但圍棋大師在智力測驗上的平均表現,的確並不高於一般大眾。

以此為背景,這三名英國學者希望在西洋棋棋士身上一探究竟。智力較高(也就是智力測驗分數較高)是否有助於發展棋藝?三人計畫將智力和練習時間都納入考量,之前的研究都僅針對其中一項進行。

三名英國學者希望盡可能了解這五十七位年輕棋士,除了智商和空間智力外,也從許多面向測量他們的智力,包括記憶力、語文智力及處理訊息的速度。他們調查了學童開始學棋的年齡、每天練習的時間長短,也請孩子們連續約六個月每天記錄練習狀況,包含每天練習的時間量。這項研究有個弱點,因為所謂的練習多是和棋社的其他成員比賽,並非獨自練習,但研究並未區分兩者,不過還是能依據測量合理推測出每位學童在發展棋藝上付出多少努力。研究最後為了評量孩子們的西洋棋技能,也提出西洋棋問題請他們解決,並讓他們很快地看一下進行中的棋賽,然後憑記憶重現棋局。其中有幾個孩子經常參加巡迴賽,其競賽的積分也納入研究考量。

學者在分析資料時發現的結果,與其他研究類似。孩童投注的練習時間對棋藝影響較大,練習得越多,棋藝各方面的評量結果越好。智力的影響較低,卻也存在,智力越高,棋下得越好。令人驚訝的倒是視覺空間能力不如記憶力和訊息處理速度來得重要。綜合以上結果,研究團隊於結論中表示,雖然天生的智力(或智商)有其影響,不過以這年齡層的孩童而言,致勝關鍵還是練習。

同一研究團隊就這群孩童中的「菁英」進一步研究之後,卻有大不相同的發現。這二十三位全為男孩的「菁英」常常參加當地、全國,甚至一些國際競賽,平均積分為一千六百零三分,最高和最低分別為一千八百三十五和一千三百九十,換言之,這些孩子表現挺優秀的。西洋棋巡迴賽成人和孩童共計的總平均積分為一千五百分,這表示菁英組中的多數人表現都在平均之上,就連其中表現最差的,也能輕易擊敗能力不錯的成人棋士。

從這二十三位菁英小棋士來看,練習仍是決定技能高下的主要因素,不過卻看不出智力有特別的影響。雖然菁英組的平均智商比全部五十七人的平均值高,但菁英組內智商較低孩童的表現,反而平均勝過組內智商較高的同儕。

在此暫停下來思考一下:以這些年輕的菁英棋士來看,高智商並未帶來優勢,反而表現較差。研究人員發現原因在於智商較低的菁英棋士往往練習量較大,因此技能也提升到強過高智商的菁英棋士。

智商高者,在學習初期佔上風

這項研究花了不少篇幅解釋前人研究中相牴觸的部分。之前的研究發現,智商和年輕棋士的技能高低有關連,但在成年的巡迴賽棋士、大師和特級大師中並未發現影響。這個解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不僅可見於棋藝,也適用於所有技能的發展。

孩童開始學習下棋時的智力──也就是在智力測驗中的表現──對學會下棋和達到某個基本水準的快慢的確有影響。智商較高的孩子通常能較輕鬆地學會規則並牢記在心,接著發展出策略加以運用,這些都使他們在學棋初期占了上風,運用抽象思考直接將棋子落在棋盤上。這種學習和在學校的課業表現差別不大,後者也正是比奈發展智力測驗的原始目標。

然而你我都知道,孩童(或成人)鑽研和學習棋藝時,會發展出一組一組的心智表徵,基本上就像有了心智捷徑一樣,能更牢記不同比賽情境下的各種棋局,面對不同狀況時也可以更快確認最佳做法。下起棋來能更迅速有力,應該就是因為有了這些優越的心智表徵,看到某些棋子的布局也無須費心思考哪顆棋子是要害,哪顆又可能會對其他不利,反而只要辨認出某個模式,就能反射般地想出可能的最佳走法和箝制策略。不再需要運用短期記憶和分析技巧來想像自己走某步棋時對手會接著如何應對,也不用強記棋盤上各個棋子的位置,只要對當下的棋局有個整體概念,接著單純運用邏輯與心智表徵即可,無須再聚焦於棋盤上的一顆顆棋子。

棋士能透過充分的獨自練習,讓棋藝的心智表徵變得更為實用、強大,這時能讓雙方棋士一分高下的,不再是視覺空間能力、記憶力、訊息處理速度等智力相關因素,而是雙方心智表徵的質與量,以及能否有效運用。由於當初這些心智表徵的發展就是為了分析棋局和想出最佳策略,所以效果遠優於單憑記憶力、邏輯和分析棋盤上各個棋子之間的影響。因此,當棋士成為特級大師,或甚至年僅十二歲就成了表現非凡的巡迴賽棋士,智力測驗中各項能力的重要性自然不及練習培養出的心智表徵。我相信這解釋了為什麼針對頂尖棋士的研究並未發現智商和棋藝之間的特別關連。

剛開始學棋時,智力測驗評量的能力當然有所影響,智商越高的孩童在初期下得越好。不過,三名英國學者研究了參加西洋棋巡迴賽的孩童,發現其中智商較低的孩子更願意投入練習。

雖然無法確認原因,但我們推測,所有菁英小棋士都一心致力於下棋,剛開始智商較高者在發展棋藝上似乎較為輕鬆,其他人則得多加練習才能趕上,也從中培養了更勤奮練習的習慣,之後反而比智商較高的同儕棋藝更精湛。智商較高的孩童一開始沒有體驗過必須努力才能和他人並駕齊驅的壓力。以上種種帶來了一個重要啟示:最後的勝利屬於更努力練習的人,而不屬於一開始靠智力或其他天賦占上風者。

Powered by XOOPS © 2001-2020 The XOOPS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