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圍棋資訊及轉帖

李喆:什麼才是好的文化 圍棋推廣引發棋界思考

discuss pic 2020-05-16 22:16:15


2020年05月17日 10:28 新浪體育
李喆微博截图李喆微博截圖

  文章來源:李喆圍棋

  圍棋文化內容會有很多種表現方式,圍棋國手李喆在微博上發表了他的看法,以下為微博詳細內容:

  如今很多人談「文化」色變,在圍棋界,這或許並不是他們的問題。恰恰是棋界這麼多年未能建構出好的圍棋文化,使得很多玄談充數的、碎片化的臆想代表了圍棋文化,以致於圍棋文化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就只是那些東西。對那些內容,我也是只能苦笑的。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什麼樣的內容是好的圍棋文化。就從棋評來說,如今有了AI,任何人都可以用AI來看職業高手對局,很快就能知道哪方佔優、哪步是失誤、哪裡是逆轉。但是這些信息並不能反映對局的真實情況,對局的真實過程,對局者的思考內容、心理狀態、對局氛圍等等與這些數據可能相隔甚遠。從AI數據,所有人都能看到高手在這裡失誤了,但很少有人能看出高手在這裡失誤的原因,也就不能從這個失誤中得到什麼收穫。

  胡耀宇寫的棋評系列則完全不同,他也參考AI的數據,但更重要的是去體會局面、揣摩對局雙方的思考路徑,乃至情緒變化。例如前幾天寫聶馬七番決勝局那篇,馬老在勝勢下連續送了很多出去,最後惜敗半目。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耀宇兄的大意是說,由於馬老的一個技術特點是擅於觀察對手(因此能寫出《圍棋與三十六計》),而聶老那時一副穩如泰山的樣子,馬老在讀秒中來不及準確判斷形勢,便憑本能去對方空裡製造劫材,考慮一個打劫拚搏的可能。不料那步棋是後手死,白白損失進去,但其實只要冷靜下來回頭收官,仍然是勝定之勢。但思維慣性讓人很難停下來,後面越送越多,最後實在沒折騰出棋,回頭收官,發現竟然才輸半目。

  從這個劇情中我們能總結什麼呢?其實可以有很多層面。比如我們在面對自己犯下的一個錯誤時,能否迅速阻斷,不在錯誤的道路上繼續錯下去?這就涉及到思考圍棋的兩種方式,一種是沿著前面的落子過程來思考當前局面,另一種是任何時刻都以當前局面為靜止的思考對象,不考慮前面發生過什麼。絕大多數的棋手都是前者思維,而後者思維最強的棋手我認為是李昌鎬,當然現在更強是的AI(給出任意局面的任意時刻都能客觀判斷)。在日常生活處事中,我們同樣有這樣不同的思考方式,這樣的反思就涉及到圍棋的「明理」功用。

  對於當局者而言,下了一步試應手,對方竟然脫先說你這是後手死,難免會有點上頭。如果及時承認犯了個錯,把時間用在判斷清楚形勢,回頭收官,還是能確保取勝。但一旦上頭,可能目也不點了,一定要讓那個錯不是錯,結果是錯上加錯,導致敗局。看耀宇這篇文章,讀者就可以和棋手一起反思,當我們在突然犯錯或遭遇意外打擊的時候,能不能迅速保持冷靜,拋開前面的失誤、懊惱甚至受辱的心情,去冷靜理性的判斷自己面臨的局面,不讓情緒把我們帶走?這種對情緒控制的反思就是一種「修身」。

  好的圍棋文化內容會有很多種表現方式,棋評只是其中一種,而棋評與棋評之間的價值差異是巨大的。如果僅從AI來看,犯下前幾個錯的時候勝率都不會有太多變動,只能看到最後一兩步棋突然被逆轉,這符合AI眼中的事實,但不是鮮活的人之間發生的事實。

  我和耀宇兄對於棋文化的共識之一,是要由棋譜進入一個真實發生的思維博弈空間,以各種方式去復現對局現場,而不能只留下一堆冰冷冷的棋譜。由技術進入心理、情緒和思維的空間,從這個角度進行棋評,是真正復現對局現場的一種方式。其它的方式比如上世紀日本的「覆面子」、川端康成在現場對棋手的觀察記錄與文學書寫等等,還有很多可能開創的新形式。

  圍棋的文化與勝負當然不是截然兩段,那盤棋正是因為犯錯的一方輸掉了,這樣的反思才更深刻,這就是「勝負是過程」的意義。尤其是當棋友們自己遇到類似的棋局,採取類似的反思方法,一定能在技術之外有所收穫。

  這樣的圍棋文化,不是空中樓閣吧?

  希望更多的人能以這樣的方式去對待和理解圍棋,不必再談「文化」色變。而棋界同仁更是要去思考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建構和拓展類似的文化,或許能以各自的長處去為圍棋真正使人獲益做出貢獻,這對真正的圍棋推廣至關重要。

(責編:樊璐璐)
Powered by XOOPS © 2001-2020 The XOOPS Project